学术动态

外交学系教师杨帆副教授答记者问

    2014年5月8日外交学系杨帆副教授接受了《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的采访,就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以及新时期的中非关系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  此次出访是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首次出访非洲,也是继去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非洲之后,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第二次非洲之行。在您看来两次出访有什么不同,而这次李总理出访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答:去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非洲是其履新之旅的重要环节,是新任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未来十年外交布局释放出的重要政治信号,表明了非洲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更是巩固了中非之间的传统友谊,中国对非“真、实、亲、诚”的理念提出为未来中非关系奠定了大的框架。而此次李克强总理出访非洲,与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非形成了前后呼应,体现了中国对非关系的一贯性和延续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主席去年访非提出的更多是理念和框架,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非明确提出了中非合作的具体四项原则和六大合作工程,将对非战略细化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技术援助、人力资源合作等等具体的互惠政策层面,同时在各个发展领域针对不同非洲国家(如西非的尼日利亚,北非的埃塞俄比亚、南部非洲的安哥拉、东非的肯尼亚)提出相应的政策支持,从而助推非洲的一体化和次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更加透明、具体的政策及规划增进中非之间的互信,同时也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加客观、中立地看待中国对非战略。

    2.   一些中国企业不遵守当地法律,开发资源过程中破坏环境,不尊重工人权益,不少中国人员贩卖象牙等违禁物品,这让非洲国家民众对中国及中国人产生了反感,反对党在国内政治中常常攻击中国。那么今后在援建非洲的同时,该怎样对待这种“援助艺术”,实现共赢?

  答: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开发、产业转移、劳务合作等工作的的确确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来源很多,不能仅仅只看作是“援助”所带来的问题,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可以引申出“援助艺术”的。这些问题的根源一部分在于中国企业自身和中国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另一部分也来源于非洲国家当地的一些问题,还有的来自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就中国而言,我们要将着重找自身的原因,例如提高在非企业的治理水平,改善管理、提高效率、加强监督,尤其是要将监督制度化,积极促成对在非企业管理的相关立法,努力学习、遵守国际社会规范,提升国际意识,加强与国际组织甚至是其中的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机构、在非企业和当地华侨华民社群组织要实现多主体联动,与当地政府、企业、社群交流沟通,形成良性循环。就非洲国家当地所存在的犯罪、贪污等问题中方各主体一方面要根据国际法努力维护好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依然是要与当地政府、企业、人民交流,促成其政策和立法的完善。  

    3.  中国高层领导先后出访非洲,充分说明非洲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地位,那么非洲对中国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哪?

  答: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和非洲曾经同属于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中相对落后和“边缘化”的境地,但中非关系的建立为中国人观察世界、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在过去三十年,中国较好地利用了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机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非洲似乎是全球化进程负面影响的承担者,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继续推进,中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共同拥有着广大的发展前景,中非合作发展论坛就是明证。从政治层面来讲,非洲国家是中国面向世界的政治基点,无论是从过去“非洲国家将中国抬进联合国”,还是现在习、李对非洲的专访,抑或是将来中非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合作,非洲都是中国国际环境中最广大最绚丽的一块舞台。在经济上,中非互惠互利性极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非洲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能源、农林牧初级产品,而非洲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较为完备的产业结构、工业门类,较为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以中国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投资项目,和以中国民间自发的自由贸易、劳务输出等等也推动了非洲国家城市化建设、经济增长,方便、丰富了非洲人民的日常生活。从非传统安全层面来看,中非之间就打击走私犯罪、控制疾病、难民问题、信息安全、能源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多元有效的合作,尤其是在能源领域,非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李克强总理此次到访的尼日利亚就是非洲最大的原油生产国。此外,中非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交往准则,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意识,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模式超越西方传统“要么殖民要么援助”的做法。

    4.非洲作为全球经济雾霾中的一个亮点,今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答:在去年欧美国家经济发展表现平平,非洲经济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其他国际机构都对非洲经济发展态势表现出乐观的态度。不同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在“民主化的第三波”浪潮中非洲国家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近年来非洲国家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少非洲国家“向东看”,向中国汲取经验。非洲国家的自我意识可谓是越来越强,次区域一体化和非洲一体化成为非洲发展的重要趋势,东非共同体、西非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愈加成熟,在这些共同体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关税壁垒得以消除,共同体内自由贸易蓬勃发展,共同体成员在能源、农林牧初级产品的出口议价能力得以提升,国家利益获得了更好的保护,与此同时,共同体内部和整个非洲的市场都得以开发、扩大,城市化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总体来说,非洲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是喜人的。就长远来看,随着非洲政局的逐步稳定,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以及非洲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都使得非洲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的一极,其丰富的能源资源、较低龄的人口结构、亟待开发的市场都使其充满潜力和朝气。但非洲国家存在的政府体制上的缺失、贫富差距较大、青年人就业困难、资金外流等问题也会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