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张爱宁教授参加国际法院巴勒斯坦咨询意见案庭审

2024年2月19日至26日,国际法院(ICJ)就“以色列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政策和做法的法律后果”咨询意见案举行口头程序。巴勒斯坦、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50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联盟、伊斯兰合作组织、非洲联盟参加了国际法院庭审。

2022年12月3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A/RES/77/247号决议,请求国际法院就下列问题发表咨询意见:(1)以色列持续侵犯巴勒斯坦人民自决权,对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实行长期占领、定居点做法和兼并,包括旨在改变圣城耶路撒冷人口组成、性质和地位的措施,并通过了相关歧视性立法和措施,产生了何种法律后果。(2)第(1)段中提到的以色列政策和做法如何影响占领的法律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对所有国家和联合国产生了何种法律后果。共有5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规定期限就上述联大决议中的问题向国际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2024年2月22日上午,中国外交部条法司司长马新民向国际法院陈述中方意见,根据联大第77/247号决议提请的法律问题,就国际法院对本案是否具有咨询管辖权和应否发表咨询意见、以色列是否侵犯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是否违反国际法等问题全面阐述中国立场、观点和主张。这是中国继2009年参加国际法院科索沃独立问题咨询意见案口头程序之后,第二次参加国际法院咨询意见案口头程序,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

国际法系张爱宁教授和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冯洁菡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朱利江教授作为中国代表团法律专家,参加了国际法院口头程序。在之前的准备中,张爱宁教授参加了中国书面意见的论证,一些意见获得采纳。

国际法系

2024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