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创新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1103会议室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的领导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及外交学院相关系、所的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王春英教授主持,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教授致欢迎辞。他代表学院向各位与会者表达了欢迎与致意,并向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介绍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研讨会的第一个议题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前沿思考”。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包含三个层面,即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一方面,中国必须对自身新处境有明确认识,才能发展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制定适应自身发展需求的对外政策;另一方面,中国也应当正确对待国际社会对我的新认识,不能落入西方“国际责任论“的圈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时殷弘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真正中国特性在于国内事务的优先性、战略保守主义特色以及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对外政策的来源是复杂的,包括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现实政治以及最为重要的中国经验的沉淀。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存刚从多个方面论述了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指出,传播丝路文化、讲好丝路故事、阐明丝路精神是丝路外交的三大内涵,文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丝路外交的三大目标。清华大学副教授赵可金强调,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制度在保持了基本框架延续性的基础上发生了新变化,包括更加强调顶层设计,强调统筹协调,强调立体外交,也包括首脑外交、第一夫人外交、经济外交、城市外交等新外交渠道。
下午,研讨会进行了分组讨论。第一组的议题是“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中的中国方略”,由时殷弘教授主持。外交学院刘曙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卢凌宇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赵鸿燕教授、外交学院杨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任晶晶研究员、外交学院高尚涛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白云真副教授、外交学院雷建锋副教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龙晓柏副研究员、外交学院付韶军讲师、凌胜利讲师围绕中国经济外交的战略转型、理念创新与发展趋势,“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对外援助、直接投资风险与对策,中国参与国际安全体系进程分析等外交实践问题,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及相关外交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充分的研讨。
第二组的议题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探讨”,由赵可金副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张景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键研究员、外交学院张翠珍教授、四川大学周伟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熊李力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孙西辉副研究员、外交学院陈雪飞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章远副研究员、吉林大学孙兴杰讲师、合肥工业大学王建讲师、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胡勇讲师围绕中国的安全外交、公共外交、周边外交、社会化外交等议题展开融洽充分的讨论。
这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对于推动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加强学界对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28日的头版头条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报道。这次研讨会产生了良好的学界反响与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链接:
http://www.cssn.cn/index/index_focus/201512/t20151228_2801605.shtml
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
2015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