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由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办、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公共外交教研室协办的“多学科视角下的公共外交”学术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四川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察哈尔学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智库和《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单位的媒体代表参会。
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王春英教授致欢迎词。她简要介绍了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的基本情况,指出公共外交既是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得到了很大拓展。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如何加大公共外交的投入力度,做好公共外交工作,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接下来,外国专家、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政治学系荣誉教授、印度研究中心主任伊丽莎白·汉森(Elizabeth C. Hanson)做了题为《新公共外交》的主旨演讲。她指出,与传统公共外交相比,新公共外交具有双向性,更注重可持续伙伴关系的建构,也更强调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外交中非政府行为体的作用。中国公共外交目前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中国公共外交的基础是什么?中国的新公共外交政策可以在何种程度上使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个人等行为体参与进来?
之后,研讨从“公共外交学科前沿交流”、“公共外交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主动构建与印度和南亚国家关系”三方面展开讨论。首先,《公共外交概论》英文课的五位教师欧亚、任远喆、陈雪飞、周加李和樊超从外交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视角探讨了公共外交学科建设与学术前沿的融合方向。樊超老师梳理了大使在公共外交观念塑造中的作用;欧亚副教授对信息传播技术演进下的公共外交及其效果评价进行了阐释;任远喆副教授专注于中国在周边地区国家形象的状况与公共外交的制约因素;周加李老师则从国家元首、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的不同行为体视角尝试分析公共外交;陈雪飞副教授则侧重于介绍中国公共外交及国际形象的历史嬗变。
第二议题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郑宇教授主持。清华大学赵可金副教授和对外经贸大学檀有志副教授分别从跨网络政治和新型大国关系的视角解读了中美公共外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周小林研究员、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冲博士、华侨大学黄日涵博士探讨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及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高级研究员和中国社科院任晶晶副研究员聚焦跨国公司的角色和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运筹公共外交。
第三议题聚焦印度和南亚地区的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由柯银斌秘书长主持。首先,郑宇教授从区域内贸易关系的视角呈现了中国、印度和亚洲经济合作的困惑、缘由和启示;接下来,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龙兴春副教授探讨了印度公共外交中值得中国借鉴的资源和实践;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吴琳博士则以印度对华谨慎平衡策略阐述了独到的观点。
最后,汉森教授对会议研讨进行了总结。她认为,与会学者在回答新公共外交内涵及行为体的问题时,呈现了深刻的见解,并提出了更多理论问题,涉及多种政策、举措和包括智库、新媒体、跨国公司、第一夫人等非政府行为体在内的多种角色,并将文化和经济外交的研究议程纳入进来。外延的模糊引发的新问题使该研究本身更为精彩。其次,在公共外交对改善国内外民众对外交政策的认知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问题上,学者的共识在于:非国家与国家行为体不是分离的,而是合作、互补的,如果“软实力”的动力来自于社会,那么,二轨外交和跨国交流对于国家形象的转变则是有意义的。社会层面的互动对于改善中印关系或将起到重要作用。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多种方式继续今天的精彩交流。
(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实习生 张雨琪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