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秦亚青院长在校庆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外交学院建院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秦亚青

2015913日)

尊敬的王毅部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热烈庆祝外交学院建院60周年。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帮助我院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海内外广大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向为学院做出贡献的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祝福!

外交学院1955年建校,至今已经走过整整60年的历程。

外交学院是一所拥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回顾60年的发展,有两个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节点。一是外交学院建校。1955910日,经周恩来总理提议,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外交学院正式成立。周总理亲自为外交学院题写了校名。自此,学院坚持以周总理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方针为校训,始终把培养立场坚定、忠于祖国、专业扎实、精通外语、严守纪律的优秀外交外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二是外交学院复校。“文革”期间,外交工作、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外交部长兼外交学院院长陈毅同志受到批判,外交学院被迫停办。改革开放初始,根据学院广大教职员工的热切建议,在外交部的大力支持下,邓小平同志亲自签字批准,外交学院得以复校。19809月,学院在停办10年之后,招收了复校后的第一届学生。

学院诞生、成长到今天的发展都与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紧密相连。建校30周年时,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彭真、习仲勋、徐向前等曾为学院题词,建校4050周年之际,江泽民、李鹏、李岚清、钱其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学院题词、发贺信,寄予殷切期望。吴学谦副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戴秉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国务委员及历任外交部长曾多次来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20129月,外交学院沙河新校区启用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来到新校园,亲笔书写了“中国外交官的摇篮”的题词。外交部对学院一贯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钱其琛外长曾担任外交学院第一届董事会主席,其后,历任外长都亲自担任学院董事会主席,关心学院发展,指导学院工作。

60年来,外交学院秉承优良传统,凝聚特色,始终坚持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在外交部领导下,充分发挥作为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的优势,努力培养优秀外交外事人才。同时依托教育部,按高等教育规律办学,创办优秀大学。坚持“外交特色鲜明、外语优势突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高层次、小规模、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

60年来,外交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紧紧围绕以培养“爱祖国、知世界,通专业、精外语,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政治与业务、外语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立德树人、德智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培养了两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仅驻外大使就有近500人,还有许多参赞以上高级外交官、领导干部和教授学者,他们已成为中国外交外事和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中坚力量。今天,许多校友回到母校,共庆学院60年华诞。外交学院的校友永远是我们最高的荣耀和最大的骄傲!

60年风雨兼程,在中央、外交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各级领导的深切关心和指导下,在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友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几代外院人胸怀祖国、勤奋耕耘,谱写出外交学院成长发展的壮美诗篇。近年来,学院上下齐心奋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院始终把教育质量视为生命线,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外交外事及涉外工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采取了“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制,进一步推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 “外语化”、“开放式”、“小班型”和本科生“导师制”等教育机制,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模拟联合国、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模拟新闻发言人、模拟法庭、模拟谈判、英语演讲、英语辩论、法律援助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全面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继2007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之后,2014年底,成为全国第一所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外语类高校,教育部专家对学院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给予充分肯定。学院既讲政治又重业务,学生既通专业又精外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高端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素质高、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表现出色,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在许多重大外事活动中都活跃着我院志愿者的身影。去年11月,我院师生积极参与APEC会议的志愿服务,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外界的一致好评,我院学生朱冠臻因此成为唯一受邀参加习近平主席国宴的志愿者代表。

二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积极构建高水平学术平台和高端智库。我院科研成果总量和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均呈上升趋势,省部级以上立项数量大幅攀升。承担了外交部和其他部委的科研项目,在为国家外交提供咨询建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国际关系学会和国际法学会是重要的国家一级学会,亚洲研究所是中国-东盟、东盟+中日韩、中日韩三个重要智库网络的国家协调员单位。学报《外交评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在同类刊物中名列前茅。

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突出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与创新,为国家外交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服务,形成冲击世界社会科学研究高端的能力。2014年底,学院牵头成立了“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力争将该中心建成国内“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与一流智库”、“高质量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层次的公共外交平台”。

三是对外交往日益扩大,合作办学不断深化。我院同国外院校的校际交流日益扩大,是世界外交学院院长会议机制和东亚外交学院院长会议机制成员。积极参与高端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项目,与世界一流智库保持合作和互访关系。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9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选派教师到世界一流高校讲学,选派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我院在哥伦比亚、早稻田等大学交流的学生成绩优异,受到对方高度赞扬。

四是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12年沙河校园建成使用后,多年来制约学院发展的硬件条件得到根本的改善。现在学院实行双校园运行模式,统筹安排新老校区资源。并制定了老校区改造规划,地下车库和体育馆建设于2014年暑期正式启动。去年11月,老校区控规调整方案已通过北京市规委动态维护会议。我们正在努力完成教工住宅楼项目,这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实现人才战略的关键环节,建成之后,将从根本上改变教职员工的居住条件。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外交学院60年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中央、外交部、教育部和北京市等部门的领导与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校友的大力帮助,离不开几代外院人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再一次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甲子之年,回首过去,深感成绩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深知肩上责任之重。我们将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要有一流师资、一流学科、一流理念,将一流人才输送给祖国的外交事业”的殷切期望和王毅外长提出的“外交外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排头兵、对外交流合作的生力军”的重要指示,围绕学院发展定位和未来规划,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

第一,把建设现代化大学作为学院发展的基点。加快学院体制改革与创新,坚决贯彻“从严治校”要求,以《外交学院章程》为依据,完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认真贯彻民主办学方针,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机制,把学院办成一所优秀大学。

第二,把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重点。启动对现有教学科研机构布局的优化。逐步实施“8+1+4”计划,建立现代大学学院和研究所教学科研体制,充分发挥各教学科研单位的主体作用,提高全员参与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

第三,把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着力点。加强高端智库建设,积极参与“二轨”外交活动。将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亚洲研究所和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打造成重要的研究机构和智库。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国际法学会设在我院的有利条件,努力建言献策,打造一流智库和公共外交的高端平台。

第四,把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支撑点。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全员聘用制度,坚持岗位设置管理和竞争机制,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建立教职工岗位津贴年度正常增长机制,为教职员工搭建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

60年华诞,是外交学院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奋进前行的新起点。在这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将不负重望,坚守使命,改革创新,勇于担当,在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大学“外院梦”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在外交部的坚强领导下,在外交学院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院教职员工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外交学院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外交学院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