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总结中国历史上海洋意识的经验与教训,提高海洋意识,推动国内的东方外交史研究,由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外交学院分中心主办、外交学院东方外交史研究中心协办的“东方历史上的海洋意识与国家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6月25日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召开。近50名参会代表分别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美国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此次会议也是我院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以来首次主办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全体代表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我院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樊莹教授主持,外交学院院长助理高飞教授代表外交学院向全体与会代表致欢迎辞。本次会议紧紧围绕着东方历史上的海洋意识、“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实施的具体途径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殷殷讨论。在主题报告中,美籍华人李兆良教授提出了还原明代地理大发现的真相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支点这一重大问题,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张建华教授以越南战争期间的“苏联形象”为题,从文化视角探讨了东南亚海洋意识的塑造问题;北京大学宋成有教授重点介绍了历史上的东亚海域交流,强调海洋问题研究应从古代东亚海域交流中汲取有益的历史经验,这对当今“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启示作用;外交学院苏浩教授通过分析历史发展的路径与经验,提出了“新大陆时代”背景下中国“亚洲主体外交”的新概念。上述种种新颖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与探索热情。
外交学院东方外交史研究中心主任陈奉林教授在发言中认为,无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重农抑商”、重海轻陆还是在民间形成的“以海为田”思想,都应该作为珍贵的遗产加以研究,经过剖垢磨光之后再应用于今天的治世实践,那些认为历史上中国没有取得海洋实绩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他认为,传统思想中的一些惰性如何被克服,如何建立新的海洋观,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理性成长与发展的程度;现在的工作是克服历史中的一些惰性,去腐生新,把握发展的契机,不失时机地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在海洋安全议题的发言中,台湾学者汪毓玮教授、方俊吉教授、任天豪副研究员以钓鱼岛为题分别探讨了东海主权与领土争议问题以及两岸面临的共同维权任务。在经济议题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志民教授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中“一带”和“一路”的结合问题。来自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曾祥裕副研究员强调“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应注意与周边国家如印度的海洋发展战略的互动与互利。在这次会议上,各位学者从海洋发展战略的规划、布局与实施的高度出发,详细讨论了探索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海陆丝绸之路战略。
(研讨会会场)
北京大学董经胜教授以16到18世纪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为例,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还应该包括跨太平洋的从东南亚到墨西哥的拉美海上贸易航线。澳门大学魏楚雄教授区分了古代中西海洋意识的异同,考察了中国的海洋意识的特点并强调其与当今海洋意识以及海洋战略发展的传承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岳西宽教授和暨南大学张江河教授,从地缘政治和海洋战略创新的角度强调了提高东方海洋意识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问题。此外,辽宁大学孙立祥教授、香港亚太21学会吴军捷先生、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郁志荣教授、中国航海博物馆荣亮研究员、外交学院熊炜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林精华教授,以及来自《武汉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杂志》等多家单位的代表也都在自己研有专深的领域发表了观点。 这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学者们对东方历史上的海洋意识所进行的探讨不仅仅是学理上的,更多的是自觉地走出书斋参与到当前中国如火如荼的空前伟大变革中来,运用新理论,尝试新方法,以多种视角、多种思路对丝绸之路展开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与移民等全方位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建议、对策与判断,表现出当代学者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参与热情。与会者均表示从这次讨论中获益颇多,希望研讨会形成固定的机制,大家共同推动东方历史研究与海洋研究不断奋力向前迈进。 (外交学系2014级研究生徐舟、刘明、何安波、王雪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