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进入培育组建阶段

 

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工作简报

 

 

2014年第4

 

20141223                                                           总第4

                                                                                                                                                                 

 

 

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进入培育组建阶段

 

         由我院牵头成立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12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出现的新变化、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新实践以及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新难题与挑战都急需加强对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我院在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学术梯队、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作为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我院对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优势。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高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国际话语权,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的要求和外交学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按照王毅部长提出的要努力把外交学院打造成外交理论研究与创新排头兵的要求,我院牵头成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并诚挚邀请外交部、中联部等国家决策部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著名研究机构以及吉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共同促进和引领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

“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将充分发挥我院各学科所长,紧密结合外交部、中联部在实践资源、政策需求和研究引导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各高校、研究机构和智库的优势,以实现中国外交理论创新和服务国家外交实践为宗旨,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交叉创新,占据前沿,填补空白,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与一流智库、高质量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层次的公共外交平台。

一、将中心建成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与一流智库

“中心”将整合我院以及各协同单位的优势,汇聚一流人才,建设高素质科研团队,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安全外交、经济外交、法律外交、公共外交等五个领域内开展交叉创新研究。

1.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该研究方向将以创新性和前沿性研究引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研究方向;通过注重与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国外交理论创新与中国外交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该方向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哲学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三个研究重点展开。  

2.安全外交 

该研究方向将对安全外交或外交工作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以国际体系与中国国家安全、国际安全与大国战略、非传统安全与新疆域外交为重点,为中国外交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3.经济外交 

该研究方向将以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战略、东亚区域合作与中国周边外交、国际经济秩序与中国外交为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4.法律外交

该研究方向以领事保护与领事服务、国际法与国际争端解决、法律外交与海外利益保护为三个重点方向,以满足中国外交对法律外交研究的迫切需求。 

5.公共外交 

该研究方向将以中国话语战略与话语传播、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世界文化体系与文化外交为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为中国在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方面的政策研究与理论探索注入活力。

二、将中心建成高质量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基地

    在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中心”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各层次交叉创新人才,使中心成为高质量、宽口径的创新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基地:

1.优化课程设置,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

“中心”将充分利用协同单位的教师资源优势,增加交叉学科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以外交外事为导向、以跨学科复合知识结构为基础的准博雅教育,确保学生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具备涉及法律、经济、文化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为外交实践与理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改革硕士、博士招生与培养机制,与“中心”的五个研究方向接轨。

“中心”将在硕士与博士招生时,专门设立经济外交、法律外交等方向,在招生与导师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方向性引导,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与培养效率。

3.完善博士生参与“中心”项目机制,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博士生直接参与中心研究项目。充分利用“中心”的科研与学术优势,为博士生提供便利的研究平台,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项目提高科研水平。

建立协同单位之间博士生交流机制。利用“中心”协同创新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渠道,创造更多博士生的国内外校际交流机会。 

设立博士生专项研究项目,鼓励博士生申报学科交叉、学术前沿的创新性研究课题,促进博士研究生与“中心”研究项目的互动。 

4.有针对性引进博士后人才,完善“中心”博士后运行机制。

拓宽博士后人员来源渠道,丰富博士后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以“中心”的学科交叉创新科研项目为基础,引进博士后人员,为“中心”研究提供助力。

三、将中心建成高层次的公共外交平台

在高层次公共外交平台建设方面,“中心”将利用本身作为智库与公共外交重要载体的地位,加强同国内外学术同行、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及社会公众的交流,增信释疑,汇聚民心,发挥“协同创新”的独特作用:

1.加强学术联系,扩大中心影响

“中心”响应十八大“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的号召,加强同国内外学术同行、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社会公众的学术性交流,宣传推广“中心”学术成果,提升“中心”学术成果影响力度,增强“中心”学术成果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2.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国家形象

“中心”加强对国外学术同行、民间团体、社会公众的宣传工作,探索新思路、新方式,通过媒体主动向外界介绍中国大政方针、国情文化,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就与理念,塑造中国的良好形象,引导国际社会客观认识和对待中国。 

3.加强对内宣传,汇聚民意基础

“中心”将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互动,引导他们对中国外交政策举措的理解和支持;主动加强同媒体的联系,介绍中国对外政策与外交工作,传递积极信息,通过媒体积极引导舆论与民意,争取国内民众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根据相关文件的要求和规定,“2011计划”的实施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估”三个步骤。揭牌后协同创新中心即正式进入“培育组建”阶段。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中心”还将建立起由“院领导小组—中心工作组—学术委员会—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研究领域专家库”组成的五位一体运行机制,保障“中心”研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未来的工作中,“中心”将加强与校内各教学科研单位及校外协同单位的联系,希望得到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关心和支持,为实现“中心”目标而努力。